在纽约曼哈顿晨边高地的哥伦比亚大学校园里,一位身着运动服的亚裔青年正步履匆匆地走向图书馆,他背着一个略显沉重的背包,里面除了厚重的法学课本,还有一柄精心保养的法式长剑,这位青年就是费若秋——从法国职业剑坛激流勇退,如今在常春藤盟校追寻学术梦想的中国击剑运动员。
2023年,当费若秋在法国击剑联赛中取得年度前三的优异成绩时,谁也没想到这位25岁的选手会突然宣布暂别职业剑坛,选择远赴美国攻读哥伦比亚大学体育管理硕士学位,这一决定在当时法国体育界引起了不小震动。
"很多人问我是否后悔离开聚光灯下的生活,"费若秋在哥大Butler图书馆的休息区接受专访时坦言,"击剑不仅是竞技,更是一种思维方式,我想探索体育背后的运作机制,特别是如何将欧洲成熟的体育管理模式引入亚洲市场。"
费若秋的击剑之路始于北京海淀体校,16岁被法国教练看中后远赴欧洲受训,先后在里昂和巴黎接受专业训练,他在2018年加入法国职业联赛,成为少数在欧陆剑坛取得成功的亚洲选手之一。
哥大的学习生活并不轻松,费若秋每天清晨6点起床,进行90分钟的击剑训练后,便开始满当当的课程学习,从体育经济学到赛事营销,从体育法律到媒体管理,他像一块海绵般吸收着新知识。
"最困难的是学术写作,"费若秋笑着说,"击剑比赛中的术语是法语,现在需要转换成英语学术语言,有时为了准确表达一个概念,要查阅十几本参考书。"
他的同学莎拉·威尔逊告诉记者:"费若秋总是最晚离开图书馆的人,他有着运动员的纪律性和学者的求知欲,这种组合很罕见。"
教授体育管理课程的威廉姆斯博士评价道:"费若秋带来的是宝贵的实战经验,他能够将课堂理论与职业体育的现实情况相结合,这种视角丰富了课堂讨论。"
尽管已是全日制学生,费若秋并未完全离开剑道,他担任哥大击剑队的客座教练,每周带领校队训练三次,同时还保持个人训练强度。
"击剑是我的根,我不会放弃它,"费若秋说,"在哥大的训练更侧重于技术和战术分析,这反而让我对击剑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。"
今年二月,他代表哥大参加常春藤联盟击剑邀请赛,虽然是以"高龄"选手身份出战,仍然获得了花剑个人赛银牌。"那感觉很特别,不再是为职业排名而战,而是纯粹享受比赛的过程。"
谈及未来,费若秋的眼睛亮了起来。"我希望能够搭建中欧体育交流的桥梁,中国有庞大的体育市场和人才储备,欧洲有成熟的体育产业体系,两者结合将产生巨大能量。"
他正在筹划一个名为"剑桥计划"的项目,旨在帮助中国击剑青少年获得欧洲训练机会,同时引进法国和意大利的教练培训体系。"体育不仅是竞争,更是文化交流,我亲身受益于这种交流,现在想回馈给下一代。"
费若秋的硕士论文研究方向是"数字媒体时代击剑运动的推广策略",他希望通过研究新兴媒体平台如何改变传统小众运动的传播方式,为击剑运动在中国的发展找到新路径。
"现在很多人认为体育明星只有竞赛一条路,我想证明运动员可以有更多元的发展方向,体育培养的能力——纪律、专注力、抗压能力——在任何领域都是宝贵的财富。"

拥有中法两国训练经历,又在美国求学的费若秋,对东西方体育文化差异有着独到见解。
"欧洲体育更注重系统性和传统,美国体育强调商业化和娱乐性,中国体育则突出纪律性和国家荣誉感,"他分析道,"每种模式都有优势,未来体育发展需要取长补短。"
他特别提到中国击剑运动的发展:"中国击剑有很好的人才基础,但在赛事运营、商业开发和大众参与度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,这正是我想贡献力量的领域。"
费若秋计划毕业后先在纽约的体育管理机构工作一段时间,积累经验后再回国发展。"中国体育产业正在快速发展,需要既懂国际规则又了解本土情况的人才,我希望自己能成为其中的一分子。"
夕阳西下,费若秋收拾好背包,准备前往训练馆指导校队训练,他的身影融入哥大校园中,既是一名普通的学生,又带着不凡的经历与梦想。

从剑道到校园,从法国到美国,费若秋的每一步选择都展现着当代运动员的多元发展可能性,他的故事告诉我们,体育生涯不是单一赛道,而是一个能够开启多种可能性的起点,在体育与学术的交汇点上,费若秋正用手中的剑,划出属于自己的精彩弧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