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盛夏,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迎来十周年里程碑,这项始于2015年的民间赛事,已从最初仅十几个城市参与的交流活动,发展成为覆盖全国、参与人数过万的大型体育盛会,十年来,联赛不仅重塑了中国击剑运动的生态,更成为无数普通人追寻梦想的舞台。
十年前,击剑在中国还是一项小众运动,专业队伍不足百支,民间俱乐部寥寥无几,2015年,首届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在北京启动,当时只有12个城市的俱乐部参与,赛事规模有限。
联赛已形成完善的分区赛、全国总决赛体系,每年吸引来自30多个省市的选手参赛,2024赛季,参赛人数突破1.2万人,较首届增长近十倍,联赛还创新性地设置了U8至U16的青少年组别和成人公开组,让不同年龄段的爱好者都能找到自己的舞台。
“联赛最大的成就是让击剑走出了专业队的围墙。”联赛创始人张健在接受采访时感慨:“十年前,家长们问得最多的是‘练这个有什么用’;现在他们问的是‘怎么才能练得更好’,这种观念的转变,正是联赛十年努力的最好证明。”
联赛十年,也是无数普通人通过击剑改变自我的十年。
上海选手李文博的故事堪称典范,2015年,8岁的他第一次拿起剑就爱上了这项运动。“当时我个子矮小,性格内向,是击剑让我找到了自信。”十年间,他从联赛最低组别一路打到U18全国前三,今年更凭借击剑特长被复旦大学录取。
“没有联赛这个平台,我不可能坚持这么久。”李文博说:“每年暑假我都期待着联赛的到来,它就像我的年度考核,记录着我的成长。”
像李文博这样的故事在联赛中不胜枚举,成都的刘敏女士45岁才开始接触击剑,如今已成为成人组冠军;“听障剑客”赵坤在联赛特殊组别中找到了展示自我的机会;来自山区希望小学的孩子们通过联赛专项基金支持,第一次走出大山看到外面的世界...
十年发展,联赛在赛制、技术、推广方面不断创新,成为民间体育赛事改革的样本。
2023年,联赛引入AI裁判辅助系统,大幅提高判罚准确性;2024年推出虚拟现实训练平台,让选手可以远程与全国对手切磋;今年更是首创“数字奖牌”系统,将比赛数据永久上链存储,为每位选手建立不可篡改的成长档案。

这些创新不仅提升了赛事水平,更推动了中国击剑运动的整体发展,据中国击剑协会统计,过去十年间,民间俱乐部数量从不足百家增长到超过800家,注册业余选手超过5万人,联赛还为专业队输送了200余名优秀选手,其中15人入选国家队。
超越竞技层面,联赛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交平台。

每年联赛期间,组委会都会组织击剑文化展、名人表演赛、体育产业论坛等配套活动,2024年成都分区赛期间,单日观众人数突破6000人,击剑装备展销额达百万元。
“联赛不再只是比赛,而是击剑爱好者的节日。”北京雷霆击剑俱乐部教练王雪表示:“家长们在这里交流育儿经验,孩子们在这里结交全国朋友,商家在这里发现市场机会,它创造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。”
国际交流也是联赛一大亮点,自2018年起,联赛每年邀请国外选手参赛,成为中外体育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,2024年总决赛中,来自法国、日本和美国的选手与中国选手同场竞技,赛后还参加了为期一周的文化交流活动。
站在十周年的新起点,联赛组委会公布了“2035发展规划”:未来十年将重点发展乡村击剑普及计划、中老年击剑推广项目和国际城市联赛体系。
“第一个十年,我们让击剑走进大众;下一个十年,我们要让击剑成为更多人生活的一部分。”联赛秘书长陈颖表示:“未来我们将更加注重项目的社会价值,通过击剑培养青少年的专注力、决策力和抗压能力,让这项运动造福更多人群。”
十年磨一剑,霜刃未曾试,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的十年,是中国体育社会化改革的一个缩影,更是无数普通人通过体育实现梦想的见证,剑尖之上,闪耀的是个人的奋斗与集体的成长;剑道之中,蕴含的是体育的力量和时代的脉搏。
下一个十年,更多梦想将继续在这里绽放。